“消灭”超额储蓄需股市赚钱效应
发布时间:2024-04-29 00:00:01
  2月10日,消灭央行公布1月金融数据,超额储蓄M2增速达12.6%,需股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.2万亿元,市赚同比多增8000亿元,钱效超额储蓄现象仍然存在。消灭

  此前,超额储蓄据国联证券测算,需股疫情三年居民累积约12.6万亿元超额储蓄。市赚超额储蓄来源包括消费、钱效购房、消灭购买理财的超额储蓄减少,其中消费占比最大,需股达68.8%;购房,市赚16.4%;理财,钱效14.8%。

  当下,让银行和储户之间摩擦加剧的提前还贷,亦与此相关。2022年四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仅为1.2%,与此前动辄两位数的增长,可谓天上地下。

  超额储蓄不是投资和消费意愿低迷的原因,而是结果。“消灭”超额储蓄,不是个别“降智教授”所言征收利息税这样的火上浇油建议,也不是某些“肉糜”学者教老百姓如何消费。花钱不用专家教,花钱谁不会?这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、收入的增长,以及赚钱效应。

  2023年,烟火气重燃。消费走热,旅游回暖,人潮涌动。但“疤痕效应”并未消退,消费、投资、出口“三驾马车”挑战依旧。央行党委书记、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也表示,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,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

  预期和收入,相对于去年的政策基本面在明显改善。2022年最后5个月,央行扩表3.2万亿元。今年来看,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,但重点不在总量和利率,而在结构和信用。

  但居民消费释放需要时间,天然存在约束。提前还贷成为标志性事件,理财、楼市、股市并未一蹴而就,市场结构性行情此起彼伏,赚钱效应隐隐绰绰,观望情绪还在霸屏。

  稳增长与弱需求的博弈将贯穿全年。让老百姓敢花钱,不仅取决于收入或物价水平,还取决于对资产增值的预期,而理财、股票、房地产仍是居民最重要的三种资产,资产增值预期越高,赚钱效应越显,当期消费支出越多,也越能刺激需求的增长,助力经济复苏。

  根据他山之石的进阶经验,居民的财富大多经历从房产到证券的转换,在“房住不炒”的基调下,房产难以形成以往的“财富效应”,若能实现居民资产向资本市场“搬家”,也有望助力A股出现“财富效应”。

  特别是,M2余额达到274万亿元,至年底时突破300万亿元似不成问题。经济学家周其仁有句名言,没有受不了的苦,只有享不了的福。如潮水一般涌来的流动性,只有两个“池子”能够接住,一个是楼市,一个是股市。楼市重在维稳,不敢狂飙;股市被寄予厚望,几成监管阳谋,全面注册制在此时疾行,不言而喻。资本市场稳步增长并不断释放赚钱效应,围绕股债布局的理财、信托、基金等资管产品才能避免左支右绌,老百姓才不会为了区区3%的大额存单抢破头,也不会为了一两个百分点利差而费尽心思提前还贷。

  资本市场释放财富效应,既长期又迫切,需要多方施策,久久为功。之于监管,要落实“建制度、不干预、零容忍”的监管原则,重信披,定价交给市场;之于公司,躺平不足取,躺赢不可能,奋斗正当时,ChatGPT这样的优质创新还很缺乏;之于投资者,要改善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,提高内外机构投资者占比。

  归根结底,发展是硬道理。

  岳品瑜